七歲以前都在「玩」(下)

2007030908:25
七歲以前都在「玩」(下)


縫紉與布偶戲

在華德福學校裡男生女生都要學習做裁縫、打毛線。初開始時我給小孩一小塊布讓她隨意縫,等到真的稍微會控制針線時,就讓小孩縫沙包︵裡面裝外頭檢來的樹種或過期的豆子︶,慢慢再增加其他的,像是縫布袋、布偶︵小精靈、小老鼠等︶、仙女棒等,這些之後都變成是小孩的玩具,我本來也很難想像,原來一個可以縮口的小布袋就可以讓小孩玩個半天。

如果您要給小孩縫娃娃,您可以參考華德福學校裡的布娃娃,他們常常沒有五官,或是只有一雙簡單的眼睛,因為這可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娃娃可以隨著孩童的心情而有不同的面貌。

給小小孩縫的東西一定要簡單,可以很快就看到成果的,也可以常常重覆,稍微複雜或是費時的工對大人來說沒差多少,但是對小朋友來說卻會扼殺他們的興致。我們兩年前就開始縫一隻青蛙,青蛙背上是幾個鈕扣作裝飾,用兩個小木球作眼睛,最後布邊只剩一小半,縫合就完工了,但是一直就是做不完,小孩寧願縫點別的。我常常想讓小孩學些新的或更困難的,這下可學到教訓了。

一次我們找鄰居小孩一起來縫,她媽媽因為擔心她年紀太小會扎到手、或是讓針掉地扎到腳,所以九歲的她才開始能碰針線,我的小孩當時四歲,就已經很會縫了,然而有其他小孩的加入,孩子們縫的興致也更高,這是可以提高小孩意願的撇步。

與其他小孩的互動也讓我學到珍貴的一課。我的小孩問我:為何某個姊姊縫東西只求快速,我原先不明白,只告訴自己的小孩要認真的縫,亂縫一氣的作品沒有保留的價值,後來與她的媽媽一起縫東西就真象大白了,因為她的媽媽就是只求速效,怎麼快、怎麼好。而這正是人智學上提醒我們的,大人的一言一行,小孩連您做事時的﹁心情﹂和﹁態度﹂也一併學到了。自此我也更加謹言慎
行。

布偶戲一直是華德福學校的特色之一,老師用一些天然的材料當佈景,小木頭當山、松果做樹、貝殼當船,一條藍絲巾就是門前的小河。當豎琴的音聲響起,蓋住佈景的絲布被揭開,老師帶著布偶話說從前。這可是聲光過度刺激的卡通或電影所沒有的鎮靜與療癒效果。所以如果您累積了一些小布偶後,就可以在家裡演戲給小孩看,小孩很快也學會自導自演。有媽媽們與我分享自己在家裡演戲給小孩看,小孩有多麼歡喜,母子間的互動變得更好。


捏蜂臘

我自從與小孩一起玩捏蜂臘,就覺得特別好玩,蜂臘在手心的溫熱中會越來越軟,一方面不似一般黏土黏手,還可以做得很細緻,捏完的作品冷卻了變硬、不會變形,可以展示起來,等下次再重新利用。唯一比較麻煩的是玩之前得稍微加熱。不管是捏黏土或蜂臘,我們常常找一個主題,也許是下午茶、也許是去菜園收菜,只要您開始捏一個茶壺或是一個竹籃,就可以引發小孩的想像空間,高高興興捏了起來,捏完還可以用這些作品玩一場扮家家。小孩做黏土點心給我吃的時候還不忘告訴我這個是有機的、沒有人工色素或添加物,我也假吃得很安心。等不玩了,可以用一淺盤放置作品,留在玩具架上。

難道大人得一直陪著玩嗎?也不盡然,初開始是帶著小孩玩,很快他們就學會怎麼玩,之後只要幫忙出些點子、起個頭,小孩自己就樂在其中,這時您就漸漸可以放手了。
然而大人並非就掉頭走人,這階段的小孩還在族群意識中,並非獨立自我的意識,需要大人在旁。

學校的自由活動時間,老師不會陪著玩,但是都在可以觀察到的範圍,也許在掃地或是打毛線,雖說是自由活動,但不是任其亂丟玩具或是高聲尖叫,老師在適當的時候隨時提醒或引導活動的發展,在小孩進入爭執之前就先化解危機。在家中也是一樣,您可以在旁做一些事,也許摺衣服或挑菜等,如果小孩想加入您,就讓他們一起幫忙,如果小孩興趣缺缺,寧願自己玩,那也很好,但是當他看到您在縫釦子或是在種菜,您已經是在豐富他的人生了。


說故事

在學校,小朋友們被歌聲引導坐成一圈,老師的搖椅旁有一截木幹作桌子,桌上蓋著一塊天然棉布,上有燭台、臘燭、大火柴盒及一個熄火用的鐘型罩子。小朋友坐好後,老師在她的頭巾上插上一支大羽毛,擦亮了火柴,點一位小朋友來幫忙點蠟燭,故事講完後又點一位小朋友幫忙熄蠟燭︵這可是所有小朋友都在等待的差事︶。這些固定的儀式像魔法般吸引住小朋友,也令我印象十分
深刻。

給小小孩挑選故事有幾項要點,一個是找講完會有結局,而且是邪不勝正、美滿結局的故事,而不是像連續劇還要等隔天再說的,這會讓他們有安全感,故事的結局讓他們有最後總是回到家的感覺。

另一點是避開妖魔鬼怪的故事。這階段的小孩不會過濾,只是完全吸收您所給他的東西,任何五官所觸及的,他都照單全收,所以還是選一些圖片美好、故事情節正面的故事吧!我雖然一直很小心這方面,可是偶然一次留小孩在朋友家一個下午就毀了。朋友帶著三個小孩講妖怪的故事,講完了讓小孩一起玩,我家的小孩從來沒聽說過妖怪,另外兩個年齡稍長的小孩則一直說服她真的有妖怪,從此我家的妖怪情節不斷,小孩老是指著黑黑的地方告訴我有妖怪,讓人傷透腦筋。

另外有個辦法,一個長輩告訴我她從小就不怕鬼,她爸爸從一開始就教她是鬼怕人,因為人的額頭會發光,鬼怕這個光。事實上也是,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這使我想到﹁先入為主﹂的觀念很可以利用。

挑一些您自己很喜歡、有感觸的寓言或童話故事。在您說自己有感覺的故事時,會帶進您心靈的力量。
有時特意說一些沒有圖片的故事,也許是描述媽媽小時候發生的某件事,反而更能夠擴展小孩的想像力。

另一點我曾分享過的,睡前故事因為伴著孩子進入夢鄉,其實極具影響力,父母要特別留意故事的內容。


畫畫

從華德福幼稚園開始,小朋友就開始畫水彩畫,老師將圖畫紙先浸在水中,稍微抹乾後就讓小朋友開始畫,老師也一起畫,但絕不會是直接畫一個實體的東西,反而像是隨意的揮灑,小孩也模仿老師的畫法。將紙浸濕的目的是讓水彩畫更為生動靈活。

史坦勒博士強調畫圖的教學不能從﹁畫線﹂(drawing)開始而要由﹁塗色﹂(painting,用油彩或水彩的繪畫)開始,要運用顏色或光與陰影。反觀我們大人畫畫,往往先畫一個輪廓,再在裡頭加東西,事實上這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觀察是不同的,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先有一個輪廓︵請參考琉璃光雜誌二○○五年二月﹁兒童教學問答﹂︶。想想一般給小朋友的著色本都是
既定的輪廓或框框,只是讓小孩學著如何小心不讓色筆劃超過格子,反而限制住孩子的想像空間與創意,還不如給他一張白紙作畫。小孩總是以模仿開始,有時小孩要我陪著畫,我學著用塊狀的蜂臘蠟筆︵或將一般蠟筆的紙皮剝除︶,畫粗的或實體的線條,或整片整塊的塗繪,或是用毛筆、水彩筆也行,試著以整體、利用深淺顏色︵而非輪廓︶做展現,混合的顏色會讓圖畫更豐富、更有層次感。有時也可以故意沒有目的地畫,然後在畫中慢慢發掘畫出了什麼。只要有開始,您會發現小孩可比我們會畫得多了。


唱歌

學校裡每個活動的始末都以歌聲來作為串連,記得開學沒多久,就聽到家長告訴老師,小孩回家後跟媽媽講話都變成是用唱的!這當然是模仿老師的結果,因為老師連呼喚小朋友的名字都像是用唱的。老師告訴我,他們平日固定唱的歌,是五音階︵Pentatonic scale,缺Mi及La),因為這兩個聲調讓旋律有終點、有開始,五音階的歌唱起來可以接續不斷,像是永遠唱不完,這種歌很適合這階段的孩子,可以讓他們重溫入胎前靈性世界的老家。另一個媽媽們比較容易做到的是,小小孩發聲的頻率較高,所以媽媽唱歌時得配合小孩唱高一點的音調。

猶記幾年前在華德福師範學校與那裡的大孩子一同洗碗,他們都是很自然地邊唱歌邊做事。我因為自己很不會唱歌,又不想給小孩聽機械性的歌聲,所以家中常常沒有任何旋律可聽。一天朋友提醒我說,我家帶小孩的做法都很﹁華德福﹂,就是歌聲太少了。於是我也刻意的要求自己唱歌,特別是在揉麵做麵包、饅頭時,總會記得﹁自動﹂唱起歌來,小孩初時會注意地聽,後來就是大家一起唱,自己也因為刻意唱歌而變得輕鬆起來,家中氣氛也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洗菜、洗碗或是給孩子洗澡的時候也唱,不過目前仍僅限於小孩有參與的時候才會想起來要唱歌。

一位媽媽告訴我她常常帶著小孩唱歌、跳舞,也用打擊樂器來訓練小小孩的聽覺︵如找寶藏遊戲,小孩愈靠近寶藏地點,鼓聲就愈緊湊︶,我覺得很有創意。


親近自然

每年春天一到,華德福老師們總要讓小朋友們自己種點東西,或是在花圃中栽種會開花的球莖或是在小花盆中種些成長快速的小麥草,不過這對我家來說就是大巫見小巫了。因為我自己有種菜,所以小孩打在胎裡就與我一起在菜園玩,滿了月就開始在菜園見習。小孩上幼稚園之前,有一次她問我上學的事,我告訴她菜園就是你的學校,菜園裡某某小孩就是你的同學。事實上也是,小孩每天參與,我移秧,她移秧,我收菜,她也收菜,加上有機菜園裡生機盎然,可見的小動物很多,爸爸是學動物的,有機會就教小孩觀察動物的習性,也教小孩如何不傷害到小動物。小孩難免想觸摸小動物,我則教小孩用宇宙性語言﹁Om Mani Padme Hum﹂跟動物溝通,告訴孩子這麼做,也許有一天就可以跟白雪公主一樣,所有的動物都會主動親近你,也藉此讓有緣的動物們種點善根。

有朋友跟我分享,每每帶孩子去到大自然的環境中,孩子自己就可以玩得很久,爸媽也輕鬆。我們雖然老是住在城市裡,沒有太多機會到海邊或森林裡,但我總是抓住各種機會提醒小孩,像是路邊開放的花朵好香,我會去聞聞看;陰暗牆面上總有綠油油的蕨類,我會伸手去摸摸看,聽到小鳥的叫聲會停下來問小孩牠在說什麼?當我自己發現自然,小孩也會跟從。


收拾玩具

我常常看到現代小孩一個收玩具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玩具一股腦地丟在一個大箱子中,在華德福教育中可以看到很大的不同。在自由玩樂時間過後,老師的收拾歌聲響起,小朋友們都知道遊戲時間結束,大家就開始幫忙將所有的東西歸位,對一些較被動的小孩,老師會將玩具放在他手上,告訴他說:娃娃完累了,你可不可以帶她回床上休息?老師唱個﹁跳﹂兒歌,陪孩子們將散了一地的貝殼、核桃、玻璃石頭等玩具們分類,跳回屬於它們自己的籃子裡。

往往小孩三、四歲時父母就以為他們夠大可以自己收拾玩具了,其實不然,帶著小孩一同收拾玩具是需要的,要記得這個階段的小孩很需要肢體動作的帶引。一些媽媽在帶小朋友玩的規則是,玩完一種玩具,得先收拾好才讓玩下一種玩具,這麼做的好處是家裡可以比較不亂,但也有專家指出,在小孩自由發揮想像空間的玩樂中,不宜打斷這創意之流,他也許一下騎一騎木馬,一下忙著裝小石頭在布袋裡,一下又給自己腰上綁根繩子要你帶貓去散步,我們大人哪裡知道這小小腦袋瓜子正在建構些什麼,何妨安排一個固定的時段帶著小朋友一起讓玩具王國的成員各自回到休息的位置。

一個玩具架是很方便的做法,讓玩具們有屬於它們自己的位子,也許看起來不是那麼整齊,但是可以用一塊布簾蓋住。如果玩具架放不下了,可以讓小孩想一想,是不是玩具太多了,照顧不了,也許將一些不再玩的玩具送給會照顧它們的人。

我一直很怕別人送小孩玩具,特別是一些我不鼓勵小孩玩的東西,最好的情形是孩子還沒看到以前就消失了,小孩知道這是他的禮物就只好讓他玩一玩,一陣子過後就悄悄放在最不顯眼的地方,小孩沒看到常常也忘了,就是想起來也不會發現是被媽媽丟了。我覺得事前的把關比較重要,也許在小孩生日的邀請函上就先註明:謝絕塑膠製或是電動玩具,歡迎二手天然玩具。


身教作用

希望小孩不要說謊,所以我在說話的時候就得小心。上回在餐廳吃飯,小孩在玩杯子,我警告她﹁萬一打破了,媽媽可沒有錢賠老闆。﹂才講完就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趕快糾正自己的話,﹁我說
錯了,這個小杯子媽媽還賠得起,可是我並不想花錢在這種地方﹂。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就得要先成為這樣的人。我覺得這也是養小孩最美的地方∣因為孩子,我們的身行也得以修正、提升。


讚美與修正

我常利用時機提醒小孩一些正確、值得鼓勵的行為,譬如我不要小孩看書的距離太近,我會刻意地說﹁某某人看書看得很遠喲﹂,就會看到小孩自動把距離拉大。當您刻意地點出正確行為,會加強這些行為。

要留意您的讚美,不要每每小孩拿他的塗鴉或傑作給您看的時候,就簡單地說:﹁好棒呀﹂﹁很好﹂,反而應該明確指出孩童真正做了什麼,﹁你看你用了好多的顏色,像彩虹一樣﹂,因為前者只是讓他們學著等您的肯定,而後者才能建立起他們的自尊。

換牙以前的小朋友尚無法深思熟慮,至少要等到五歲才開始漸漸有是非的概念。只是用口頭教育小孩,告訴他們道理,往往事倍功半。一個有效的做法是用肢體動作的示範加上您對事情的描述,讓孩子﹁感覺﹂到您所說的。譬如您要他輕聲關門,與其喊十遍﹁關門小聲點!﹂還不如帶著他的手輕輕地合上門,告訴他關門要這樣關…。一個小孩被孤立無法加入另外兩個小孩,通常一起的小孩會說我們要自己玩,那麼您就可以告訴他們遊戲規則是不一起玩就通通分開玩,把三個小孩分開,讓大家都各玩各的,直到他們願意一起玩為止。當他們親身體會或感覺到被孤立並不好玩時,通常不用太久小孩就都一起玩了。搶玩具的情形發生了,如果無法一起玩,通常就請小孩輪流玩,再要搶來搶去,這玩具就會被束之高閣。當小孩學到搶來搶去就會都沒得玩,下次就會想到用更好的方式一起玩。

另一個我自己才剛學到的一點是,在做任何修正時,大人的態度要學習不帶情緒,當您很生氣地罵人或是很傷痛地教訓小孩大人的辛苦,恐怕會引發小孩更想這麼做,因為他學到這麼做會讓媽媽﹁走樣﹂。這似乎是小孩頑皮的天性,他們想看看大人的極限。但是當您不帶情緒地要求小孩按照規矩做,小朋友一樣會收到訊息。另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是,一位鄰居的小孩常常故意跑給媽媽
追,或是故意搗蛋讓媽媽疲於奔命,有一次幫她帶小孩時,這小子又故意跑遠讓我去追,我在後頭邊追邊喊他,發現越追他跑越遠,所以我停下來不追了,他覺得沒有樂趣,也就回來了。

話又說回來,修正小孩行為的心理準備是,不要期待這個階段的小朋友講過一次就會記得,如此一來,同樣的狀況發生您也比較不會動氣,他們需要的是不斷不斷地重複與模仿,讓規矩漸漸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規矩的建立

規矩盡可能簡單、清楚,並且要切實執行。我有一位朋友,從小孩一歲起就讓小孩自己吃飯,堅持不餵飯,不吃了才下桌。有次小孩因為不愛吃當天的晚餐,就推說飽了,媽媽心知肚明,要他先想清楚是不是真飽了,否則下一頓得要等明天的太陽出來才有。小孩還是不吃就下桌了,結果隔天很早就餓醒,挨到天色終於變亮,他爬到窗前掀開窗簾一看,回頭叫媽媽:﹁太陽出來了,可以吃早飯了!﹂就這樣,兩次經驗過後再也沒有同樣的情形發生。我不是建議您定一樣的規矩,而是一定要對定下的規矩切實執行。

另外,在說﹁不﹂以前,先搞清楚小孩的意圖。有時我們會犯的一項錯誤就是一天都板著撲克牌面孔說﹁不行這樣﹂、﹁不行那樣﹂、﹁不可以﹂,一天下來自己都覺得面目可憎。如果您不想小孩做某事,您必須引導他去做另一件事,而不要只是說不。在真正有必要說﹁不﹂的情況才說不,﹁不﹂說得太多往往就失去效用了。其實只有在會造成傷害自己、他人或毀損物品的情況才有必要說﹁不﹂,或是您可以改以正面的字眼,避開說﹁不﹂,或是直接告訴他該做什麼。譬如他問您可不可以打鼓?其目的只是想找東西玩,您大可以不要說不,而是直接建議其他不會吵到他人睡覺的玩法。


前車之鑑

人智學的兒童教學有太多需要我們努力學習的,在實行上我也有做得不好或不對的地方,像是在我知道著色本與激發小孩創作力背道而馳時,我家的小朋友早已經是著色好手;雖然我知道不應該去啟發這階段兒童的智識力,也將讀和寫延到小孩換牙以後,但是卻沒意識到,平時給小孩玩的一些玩具其實就是鼓勵他們專注在腦部活動,如拼圖、撲克牌等,甚至還找機會要小孩以倒堆的順序來記憶事情以增強氣體(雖然這也是人智學教的,但卻不適合這階段的小孩),我們應該讓這階段的小孩多從事一些可以運用他們的整個身體或四肢的活動,而不要讓小孩多用腦。也許您和我一樣,偶爾也有感到為時已晚之憾,畢竟我們都是在養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重點是接下來我們如何讓孩童的玩回歸正途,也希望在分享經驗的同時,讓後人得以不重蹈覆轍。

如果您也想將人智學的智慧運用在您小孩的生活上,我這裡所能納入的內容實在太有限,請您一定要回顧以往琉璃光雜誌所刊出的相關文章或是華德福教育相關書籍。期許所有的小朋友都能開開心心過﹁玩﹂童年。